中国曲艺家协会首页 > 学科建设 > 孙光圻:苏州评弹在长江流域文化中的江南特色

孙光圻:苏州评弹在长江流域文化中的江南特色

时间:2023年12月05日

2023长江文化节:苏州评弹在长江流域文化中的江南特色


孙光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祖祖辈辈在一个地域休养生息的人们,在与周围环境的日常和长期接触中,会逐渐形成一种与之相协调、相融合的地域文化。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以其气吞山河的澎薄气势和绵长曲折的壮丽流程,从西往东,途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11个省区市,从长江口进入浩瀚的东海,历史地形成了巴蜀、云贵、荊楚、江淮和吴越等文化区,造就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长江文化。她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萌发和活跃于长江下游的苏州评弹,即是其中一颗夺目的艺术瑰宝。

 

苏州评弹由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合成,其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的苏州。苏州向为经济文化发达区域,苏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即为明证。苏州的传统文化以及各种戏曲、曲艺非常兴盛。当时,以苏州为中心,苏州评弹向周边城市迅速发展。西经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发展到南京等地;东由昆山、安亭、松江、上海,发展至杭州、宁波等地,形成了一个以吴语为语言基调的苏州评弹区域。这些地区的城市和乡镇大都成立了苏州评弹的专业或业余演出团体。其要者,如苏州评弹团、上海评弹团、江苏评弹团、浙江曲艺(评弹)团等,在国内外开拓了广泛的评弹艺术市场,并在江南居民迁汇的港澳台地区,以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甚至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均深受欢迎。

 

苏州评弹作为一种享誉400年历史的江南传统曲艺,从清乾隆时王周士的御前弹唱,到陈遇乾、马如飞、俞秀山为代表的三大流派名震江南,众多穿着长衫旗袍、背着三弦琵琶的评弹艺术家跑码头闯天下,苏州评弹遂与与江南人民的生活休戚与共,同享快乐和忧愁,终而传承发展成为享誉华夏、声震海内外的江南曲艺名牌。

 

语言上的江南特色

 

苏州评弹是说唱型语言艺术,以说为主、以唱为辅,说唱结合。作为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范畴之一,她离不开苏州及苏州周边的上海、南京、镇江、常州、无锡、杭州、宁波等江南城市与乡镇的文化。这些江南水乡城镇的文化形态大同小异,可以相互接受和自由交融,然而其在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形式以及产生、传承、发展的态势上,与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城市文化还是有所不同。长江上中游主要是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在文化风格上率真粗犷、激越豪放,与苏州评弹曲折绵长、委丽婉约的文化风格不同。同时,它们在曲艺形态上也各具特色、互有千秋。前者的主要曲艺形式,如长江上游有青海平弦、四川盘子、四川评书、四川清音、四川扬琴;长江中游有湖北评书、湖南渔鼓、湖北道情、常德丝弦、湖北小曲、湖北大鼓等;后者则主要有凤阳花鼓、南京白局、扬州评话、扬州清曲、浦东说书、上海独脚戏、上海说唱、宁波滩簧、绍兴莲花落等。

 

苏式的吴侬软语是苏州评弹表演的典型语言。在具体表达方式上,苏州评弹语言有表白、官白、私白、咕白、衬白、托白六白,但这六白除个别由书情规定的情况外,无论是第三人称的说书人说话,还是第一人称的角色人物说话,都必须使用苏州方言。在散文上,苏州方言灵活生动、秀丽典雅、俏巧诙谐,最是适合评弹表演。在韵文上,如赋赞、挂口、韵白等,更是苏州评弹的诗化语言的标志,其声调抑扬顿锉、刚柔轻重、风趣机变,讲究平仄、尖团,雅俗共赏。

 

表演形式上的江南特色

 

苏州评弹是说唱艺术,但其基本上是坐而论道,与站立着或行走着说唱鼓曲或莲花落、二人转等不同,表演时,演员脚下踩着一个衬垫,端坐在略高一点的靠背椅上。从其发展历史考之,最早的表演形式是个人评话或个人弹唱,如清乾隆间王周士御前弹唱即如此,其后的八大家如陈乾遇、马如飞、俞秀山等,也都是放单档。早期的评弹演出大都如此,后来随着书情演出需要,由单档发展到双档,可以由两个演员——两男(南双档)或两女(女双档)或一男一女配合上台,其和相声一捧一逗的格局相似,弹三弦者为上手,弄琵琶者为下手,书情由上手引领展开,下手呼应配合。再后来,由于中短篇评弹形式的出现,单双档增至三个档,个别甚或4个档,但最基本的表演模式,多为双档。这种表演形式简单明快,适应性强,无需灯光布景,也无需粉墨化妆,演员一袭长衫旗袍,或穿着日常衣装,手持乐器即可登台,能充分体现轻骑兵的曲艺特色。

 

伴奏乐器上的江南特色

 

苏州评弹既以坐着弹唱为主,则其伴奏乐器也必简易协同,否则如动辄小乐队,则失去其作为曲艺轻骑兵的意义。苏州评弹选用的是江南地区常见的三弦和琵琶,轻巧典雅,一朴实引领,掌控节奏;一俏丽叮当,力尽烘托协同之妙。两者配合起来,主辅分明、铿锵有力,浑然一体。特别是薛筱卿创造出琵琶支声复调伴奏法,三弦与琵琶配合,珠联璧合,铿锵有力,可谓天造之作。当然,到三个档、四个档出现后,又加上二胡、月琴作为伴奏乐器,音调更显丰富。

 

演员身份上的江南特色

 

从历史和现实看,苏州评弹演员大都与苏州有关。早年的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可以说几乎都是苏州人,如名家蒋月泉、张鉴庭、徐云志、杨振雄、唐耿良、张鸿声等,好些人后来在上海等地演出和发展,但苏州文化本色未变。此后,由于苏州评弹的影响越来越大,有些城市创建接纳青少年学习评弹的机构,如苏州评弹学校、上海戏曲学校评弹班和上海评弹团学馆等,由是除苏州本地外,上海等外地城市的青少年也开始进入评弹领域。此外,还通过拜师学艺途径,苏州、上海、无锡、常州、杭州等江南城市联袂和交换培养青少年评弹人才。但不管是什么地方的学艺者,其第一门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习和掌握标准纯正的苏州方言。

 

书情内容上的江南特色

 

作为江南文化典型的曲种之一,苏州评弹除了表演形式上极具地域特色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即很多书目和人物都与苏州及江南城市有关。如长篇弹词《玉蜻蜓》,与苏州的豪门富家子弟金贵生和百花庵尼家智真有关;长篇弹词《白蛇传》与浙江杭州西湖的游船、江苏的苏州药铺以及镇江的水漫金山有关;长篇弹词《三笑》与无锡龙亭镇和华相府以及才子唐伯虎与俏丫环秋香有关;长篇弹词《秋海棠》与浪迹上海的艺人秋海棠以及上海军阀头子的姨太太罗绮湘的悲凄爱情有关。这些情事都发端于江南地区,这些地区的居民对之耳熟能详,故听起评弹来,更易接受。

 

鉴此种种,苏州评弹这一传统曲艺形式在江浙沪等江南地区广受关注和好评,终而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打成一片,成为江南地区最受追捧的艺术表现形态之一。

 


资讯推荐
更多 >
Copyright © 2021 中国曲艺家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5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