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曲艺家协会首页 > 学科建设 > 袁国虎:讲好新时代“长江文化”故事

袁国虎:讲好新时代“长江文化”故事

时间:2023年12月05日

讲好新时代“长江文化”故事

 

|袁国虎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 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长江人”的文化使命,也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文化担当。本文拟从长江文化根源、内涵、保护传承等角度,结合相关曲艺作品,浅谈如何在新时代讲好长江文化故事。

 

一、寻根溯源长江文化内涵丰富

 

《长江之歌》开篇唱道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长江的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百条支流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 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总计19个省级行政区。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长江文化无疑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虽然,它有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形式、作用和历史发展进程,但却不是彼此孤立的、互不相干的。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长江文化中的各个主体既相互冲撞、相互对抗,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是平行发展、并驾齐驱的文化系统。这种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的文化联系,在血缘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统一体,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使大一统的中华文化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色彩,并给周围的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长江文化是一种以长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优势,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认同性、归趋性的文化体系,是长江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和集聚。从其生存空间来说,除所谓的传统长江流域外,还应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这不仅因为这些地区是长江水系的干流或支流流经区,而且在文化体系上也同出一辙,同属中国南方文化的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说,长江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在长江文化这个大整体中,可以根据流域内局部的和地区的多样性将其划分为相当数量的亚文化区(或称“次文化区”)。文化区,就是指有着相似或相同文化特质的地理区域,又称“文化地理区”。在同一个文化区中,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带有浓厚的区域文化特征。作为文化特质的区域分类,文化区与行政区不属于同一个概念。行政区是一个行政管理区域单位,而文化区则是不同文化特质的空间载体。前者是人为划分的,而后者则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运用行政区划的概念来代替文化区划,否则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当然,有一些行政区划由于是按照一定的地理环境划分的,加之历朝行政区划的延续性,久而久之也就具有文化区的性质,如四川省的巴蜀文化就是典型代表。但许多行政区划在古代与文化区截然有别,如江苏省虽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但在文化上却以长江为界,有苏南、苏北之别,不能构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区。而苏南地区与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地区由于所处的 地理环境相同,在文化上也如出一辙,因此在事实上应认为一个区域。又如安徽省也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但在文化上却可根据淮河、长江水系,将其划分为淮北、江淮之间和江南三个部分。淮北地处黄河流域,具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而江南的徽州地区由于接近太湖流域,则应归入吴越文化的体系,为江南文化之一支——徽州文化。江淮地区则带有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过渡的性质,但更多地具有长江文化的因素。

同时,文化区还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长江文化的发展、扩散和融合,一些旧的文化区衰落或消失了,一些新的文化区却出现了。如在近代,四川文化区、江西文化区等处于衰落或消失之时,上海和岭南文化区却迅速崛起。另外,文化区的文化特质也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地淘汰旧的因素,进行更新改造,自我组织,自我完善,形成和造就与传统文化区域性质和面貌完全不同的新的文化区域。本部分拟从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三个维度展开叙述。

(一)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区又称“四川文化区”,位处我国西南,地跨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与陕西、甘肃、青海、西藏、云南、贵州、湖北、湖南等省区接壤。是一个气候温和多雨的地区,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自古以来便有“天府之国”之誉称。但四川“其地四塞,山川重阻”,以至大诗人李白在其所作的著名诗篇《蜀道难》中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这种地理上的封闭性和其文化特征上的开放性,形成了巨大矛盾,自然也对巴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巴蜀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巴蜀文化始终是长江文化中的主体文化,在长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三星堆到金沙遗址再到巴国蜀国,从后蜀到近现代的四川,巴蜀传统文化的最高代表当属川剧与四川曲艺。它们与长江有相同的性质:吸纳百川。即使在巴蜀文化圈内部,也有复杂的分类。以成都为代表的平原,以南充为代表的川北地区,以乐山自贡为代表的川南,以重庆为代表的川东地区,以及以万州巫山奉节为代表的下川东地区,还有川西高原的藏区和北川羌族的羌文化……站在当代文化角度,传统巴蜀文化如何与当代文化嵌入,如何与整个长江文化进行共振,下文会集中讨论。

作为一名评书演员,结合我的职业,需要指出的是,四川评书所涉及的范围大部分为成都和重庆,四川评书所涵盖的川西、川北资料颇少,希望通过后文的长江历史文化故事工程,进行采编、收集,丰富这个领域。

长篇评书《诗仙太白》就是从江油出发,一路顺东展开叙述,既有“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重庆长江,又有“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的荆楚长江。三国历史文化中,西蜀与东吴涉及长江主体,因此,在三国题材的评书里含有大量长江文化母体。甘露寺、单刀会、三祭江、白帝城托孤,莫不如是。

中长篇评书《革命军中马前卒》,讲述了100多年前革命先烈邹容的故事,为写好主角邹容在朝天门、上海的经历,本人曾多次到上海采风。从长江上游到长江下游,体验到丰富的长江文化。其中,就有中游文化——荆楚。

(二)荆楚文化

两湖文化在历史上先后被称为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地处长江中游,以洞庭湖、湘江为中心,大致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两者。自古以来,这里是中国东西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有“楚塞三湘接、荆门九脉通”的说法。

两湖地区的历史可以推溯到旧石器时代“郧县人”“长阳人”等的发现,表明早在几十万年前这里就是远古人类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而我国考古学家在湖北江陵鸡公山迄今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平原上的活动遗址,更被列入1992年度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它为进一步探讨长江文化的渊源,提供了科学实物资料。新石器时代,传说 中的三苗主要活动在这一地区。考古发现的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和较晚的屈家岭文化以及更晚的季家湖文化、石家河文化,都可能是三苗的文化遗存。夏商时期,通过对黄陂盘龙城、石门皂市等一系列与中原二里头、二里岗、殷墟时代相当,而又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遗址的考古发 掘和研究,表明这里也已进入文明时代。春秋战国之际,两湖地区的文化达到了鼎盛,是其最繁荣、最光辉的阶段。铜器生产登峰造极的发展,促进了铁器的改善和推广。其他各行各业,如丝织、刺绣、髹漆和城市建设等,也欣欣向荣。经济结构方面,封建领主制的普及与家务奴隶制的延伸并行而不悖。政治体制方面,陆续有所改革、有所创造。

两湖文化中的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抒情传统,富有热情和想象,表现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风俗人情——敢爱敢恨。楚国是先秦时期仅次于秦国的强大诸侯国,诞生了中国第一名演员优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长江冲出三峡之后,迎来的是一片广袤的江汉平原,水面从此宽阔。处于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楚地成为东西南北重要的军事交通要道,襄阳、荆州莫不如是。荆楚文化在长江地区的独特特征在于“合”,南北东西在此汇合。既然成为重要的军事要道,必定就会存在大量的战争故事。远的有“赤壁之战”,近的有“刘湘之死”。荆楚地区的长江故事,与其地理位置也息息相关。无论是战国、三国,还是近现代史,莫不与荆楚相关。

(三)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区又称“江浙文化”,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日的苏南、皖南和浙江省。东临大海,西临彭蠡与两湖文化区、江西文化区接壤,北与江淮文化区隔长江相望,南邻闽台文化区。

良好的气候环境,造就了吴越文化温润优雅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吴越地区历来是中国重要的粮仓、钱库、人才库,小说《儒林外史》中,吴越地区的秀才也比其他地方难考。宋代诗人柳永有词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白居易的“江南

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可以说关于江南的诗词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当是长江文化中最为繁荣的地区。

本人在上海、扬州工作期间,深刻感受到了江南文化的魅力,于是改编了评话《周瑜打黄盖》《群英会》,创作了中篇弹词《周璇·周旋》。在创作《周璇·周旋》的过程中,翻阅了大量上海文化、周璇传记及评弹艺术形式,吴越文化如今也有复杂之处,除了江南,它还涉及现代文化和国际文化,还有运河文化。京杭大运河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条人工河流,承载了千百年南北沟通的重任,拥有丰富的创作素材。

 

二、长江曲艺在长江流域的相互影响

 

长江流域的曲艺,按照上文对长江文化的分类,笔者拙见也可以分为四川曲艺、湖北曲艺、江南曲艺三个大的方向。三种曲艺形式在一条长江的带动下,产生交互影响。

四川清音是由于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演变出的四川曲艺。“清音”传入四川大约在清康熙年间。康熙年后,四川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恢复与发展“清音”等民间艺术也得到了发展与繁荣,各地均出现“吹弹夜夜乱如麻”的局面。“清音”逐渐流行于四川各地的大小城镇,尤以成都、宜宾、泸州、重庆、江津、涪陵、万州区等水陆码头为甚。

江南华亭人陆箕永于康熙五十一年出任四川绵竹县令,在他的诗文中谈及此。曾作《绵州竹枝词》十八首记述当时当地的民情风俗。其第四首云“窄袖宽衣裤褶长,绿云窈娘妆。筵前唱彻《回波曲》,乞取青蚨作打厢。”词后有作者自注:“俗有唱婆子,多二八双鬟,于酒肆席间卖唱,任人调戏,盖土妓也。”注中所谓“唱婆子”即指唱“清音”或“小曲”艺人,因被禁而又流浪到其他地方,即“今尽他去”,这正是孙源湘《女清音》诗中所描写“张燕燕、李莺莺,历一处更一名。门前三日车马稀, 一帆又向他州飞”的情形。

四川谐剧是王永梭老师创立的。演出时只有一名演员出场,通过与实际不存在的对象进行“对话”和交流,使观众明确角色的规定情境和假设在场的其他人物,以表达一定的故事情节。因运用以幽默、风趣见长的四川方言,寓庄于谐,故名“谐剧”。语言朴素隽永、构思精巧、立意新奇、文学性较高,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渔鼓道情又称“梆梆筒子”,是一种安徽省的汉族戏曲剧种。敲打渔鼓配上说唱,就成了渔鼓道情这种演艺形式。渔鼓从清末开始盛行,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蒙上猪护心皮,配上木筒板拍打发出响音说唱。一人边演唱边伴奏,右手拍击渔鼓,左手敲击竹板作为伴奏。流行于中国民间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汉族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传播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说唱。而我们四川、重庆正好也有“竹琴”,流行于现在的万州区。四川清音《小放风筝》可以对应苏州弹词曲牌“金钮丝”。《小放风筝》叫“小剪剪花”。《茉莉花》可以对应《鲜花调》。横跨东西的长江,深刻的移民文化,使得中华文化形成了一个既是整体又相对独立的文明 系统。

 

三、长江两岸是家园 :打造长江文化特色两岸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这是刘禹锡的《竹枝词》。诗句反映了现在的“江岸文化”,在江边踏歌、对歌,沿江演唱。

沿江演唱是除曲艺艺术之外,其他形式所不具备的优势。曲艺艺术的简单轻快,决定它可以走街串巷,也可以沿江演唱。结合当下,深度挖掘了前文所述的物质、非物质等文化遗产之后,我们以长江为单元,深度打造“长江文化特色两岸”。两岸风景除了市民文化公园、自行车道跑道外,还有 演艺空间。演艺空间并非传统空间,而是完全可以采用曲艺的流动性演出。比如,曲艺形式可以以简单说唱类为主,在江岸形成演出,岸边观众以沉浸方式观摩。还可以构造多时空流动曲艺演艺。所谓多时空流动,是曲艺作品的不同阶段的情节将会同时在长江两岸演出,造成了新的观演关系。例 如,第一个段子在长江上游演,演完后顺着江水往下流,由下游的观众观看。而上游的观众已经看到第二个段子了。这样的观演关系叫多时空流动戏剧。有时候,上游的观众没有看到第一段,或者说是意犹未尽,那么可以结合现代网络平台抖音、快手等联合作战。这样的演出方式,既要好看,又要模糊。好看是因为形式新鲜,景色美丽;模糊是因为时空错位,不交流就没法拼凑出完整的故事。如果想要交流,可以在长江边开设环保健康休闲场地,有酒吧、咖啡厅、酒店、茶楼。交流思想,碰撞火花,交流的过程,也是体验长江文化的一部分。

长江特色两岸要体现出前文所述的多样性、流动性、相似性。流经多省的长江两岸有绝对的特色,尤其应该突出少数民族文化。对于久有口碑的长江城市,不仅应该保留,而且还要进一步挖掘其自身的更多价值。比如泸州,如此著名的泸州老窖,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酒的文化内涵、历史传

承, 在舞台艺术领域,重塑泸州老窖的深刻价值。

 

四、江流天地长江历史文化故事工程

长江的历史文化,我们可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从速从快以长江文化为载体,讲述长江故事。从古至今的长江传说、神话、历史,均可以进入工程。这有利于我们记住长江故事,弘扬长江文化。

作为评书演员,本人讲过不少涉及长江的评书作品,也演唱过不少关于长江的川剧。本人认为,“长江历史文化故事工程”项目,是否可以由历史人文学者牵头主导,传统文化艺术、民间文化艺术从业者共同辅助,共同打造故事工程。该工程从源头出发,涉及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四

川重庆的巴蜀文化领域,以川剧和四川曲艺为代表,以四川民间歌舞、民间艺术为补充,提取对长江历史文化故事有涉猎的部分。比如,成都都江堰的创造者李冰,在民间有许多神话传说,李冰治水既是历史也是故事,毗邻都江堰的青城山是如此,隶属于岷江的成都地区也是如此。重庆主城区属

于嘉陵江,嘉陵江是长江重要的支流之一,重庆故事更是数不胜数。结合长江,结合历史,我们有很多故事可以讲述。在评书《邓希贤出川》中,16岁的邓希贤(邓小平同志的原名)就是在我们重庆朝天门码头登船,走出国门奔赴欧洲勤工俭学,去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书中的朝天门码头,地处嘉陵江长江两江汇合之地。

长江历史文化故事工程,不仅可以整理、保护长江文化和长江故事,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讲好更多更新的长江文化故事。水有源头树有根,我们在工程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创造性的发展,创造性地转化出长江故事,一定会有当代特色。例如,可以创作长篇评书《滚滚的长江》。《滚滚的长江》可以展示从1840年至 2022年,中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长江地区各族人民在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于武汉抗“疫”等一系列事关国家重大事件的艰难历程。主人公是长江两岸的各地居民,他们既有独立,又有连接,是生长在长江岸边的英雄。他们动摇于战争与和平之间,徘徊于动荡与安宁之间,他们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他有着中华民族的一切美好品质——勇敢、正直、不畏强暴,同时身上又带有鲁迅所说的种种偏见和局限,在历史急变的关头,徘 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

围绕长江生态、长江动态和长江状态,进行多元的曲艺创作。讲好新时代长江文化故事,需要我们整个长江水系“百川汇集”,扭成一股绳,既有合作,也有分化;既有差异,也有共性。“从长江来,到长江去”丰富长江文化的内涵,扩大长江文化涵盖面,不拘一格,共同创造。讲好新时代长江文化故事,需要我们具备历史的观察力、现实的洞察力、未来的创造力,立足传统,守正创新,为后代留下更多的长江故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条长江,是中华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文明的守护者。一条长江,延绵6300余公里,是地球上的第三大河流,中国的第一大河流。长江不仅有自己的演化历史,也有着在其自然生命过程中十分生动地与人类的互动史。长江哺育了人类生命,塑造了人类生活家

园,推动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成为长江流域人类的生命之河、文化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之河。记忆中的《长江之歌》在我脑海中再次响起,如果有机会, 我愿意为长江讲述永恒的故事。

 

(作者:重庆市曲艺团有限责任公司艺术创作中心主任)


资讯推荐
更多 >
Copyright © 2021 中国曲艺家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5089号